草坪知识

2021年12月重庆好人报中国好人候选人公示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2-10-16     浏览次数:    

  近日,2021年12月“重庆好人榜”发布,共10人上榜。按照事迹突出、群众公认、优中选优原则,拟推8人为12月中国好人候选人。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如有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期间通过电子邮件向市文明办反映。

  袁华,男,汉族,1993年1月出生,群众,大学本科,重庆市长寿区人,2017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牺牲前任奉节县公安局鹤峰派出所民警、四级警长,二级警司。

  入警4年多来,袁华作为基层派出所民警,走街串巷,进村入社,踏遍辖区的山山水水。他出警处警,化解纠纷,机警干练,经常救群众于危难,除隐患于无形。他勤学善思,本领出众,案侦、消防、交通、社区,驾轻就熟,样样拿手,凭借过硬的技术本领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先后被县局作为骨干力量抽调侦办多起系列大要案件。入警以来他始终不忘初心,信念坚定,在众鸟归巢、万家灯火之时,他还在加班加点辗转奔波,侦办案件,以致突遭事故,浴血荣光,他用敬业和忠诚铸就了一方平安,用生命兑现了入警誓言。

  袁华同志是奉节县公安局一名优秀的青年民警。在奉节公安工作的4年多时间,袁华同志视群众为父母,把奉节当故乡,始终战斗在基层一线,爱岗敬业、勇于担当、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人民警察本色,用敬业的工作态度和突出的工作业绩抒写了人民公安事业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多次受到县局嘉奖和上级表彰奖励。

  他信念坚定、政治过硬。袁华同志从小立志当一名人民警察,矢志献身崇高的人民公安事业,高考志愿他毫不迟疑填报了重庆警察学院。求学期间,他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入警后,他苦练本领,精心专研,多年来始终不忘初心,信念坚定。正是怀着这颗赤诚丹心,在众鸟归巢、万家灯火之时,为尽快追回辖区71岁高龄五保老人家中被入室盗窃的1300元现金,袁华同志加班加点侦办案件,押解犯罪嫌疑人指认现场时突遭事故,生命永远定格在28岁!袁华同志生前出具的那份追回733元的扣押清单,是警徽闪耀下最好的历史鉴证。

  他披肝沥胆、赤诚为民。袁华同志始终牢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他走街串巷,进村入社,踏遍鹤峰的山山水水,收集社情民意,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和安全防范常识;他出警处警,化解纠纷,机警干练,细心稳重,经常救群众于危难,除隐患于无形,他是向老大爷口中的“好儿子”,是袁大哥温暖的“小兄弟”,是被救轻生女子心中可靠的“袁大哥”。百姓安宁,他负重前行,默默守护,群众利益,他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始终如一的“忘我”和“执着”,让他从一个“外乡人”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奉节人,成为了群众身边最贴心的“好兄弟”“好警察”。

  他勤勉敬业、担当有为。工作以来,袁华同志充分展现公安“科班”出身优势,从分析警情、信息研判,再到落地核实、抓捕嫌犯,思路清晰,敢拼敢干。他勤学善思,本领出众,案侦、消防、交通、社区,驾轻就熟,样样拿手;他乐于施教,带徒传技,耐心细致,从不藏拙,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赞誉和战友们的充分肯定。凭借过硬的技术本领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先后被县局作为骨干力量抽调侦办多起系列大要案件,累计参与侦破刑事案件150余件、行政案件230余件,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50余人。

  他舍弃小我、责任至上。袁华同志虽不是党员,但却严格按照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自觉在艰苦岗位和急难险重任务中接受党性锻炼、提升人生境界;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主动放弃休息,加班加点,不分昼夜地开展案侦、消防管理和社区警务工作,高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袁华是长寿区人,往返所里600多公里。自从警以来,袁华便以所为家,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生长在奉节的长寿人”,他长期驻守在所,两三个月才回家一次是常有的事情。他本领出众,身兼数职,在所里他主要从事案侦、消防、交通和社区警务工作,而他却是所有人的补位B角。“所长,这周我值班”,每到周五袁华常要求所里安排他值班,就算没安排,他也驻守在所里,刚入警他的理由是“我才到所里,我得多跟着大家学习接处警工作”,后面他的理由是“万一周末有什么突发状况,多一个人也多一份力量”。

  袁华同志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心系群众,情满夔州,履职于责,忠诚于党。他用短暂而璀璨的一生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无愧于敬业奉献的公安青年民警楷模。

  谭吉林,男,1968年1月出生,眼科硕士,重庆爱尔眼科医院(总院)副院长、全国非公医疗白内障学组专委会委员、重庆市眼科专委会白内障学组副组长、重庆市医师协会防盲学组副组长、爱尔集团重庆白内障学组组长、重庆市眼科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眼科专委会常务委员及重庆市南岸区人大代表。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近30年,成功实施5万余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屈光手术,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热心慈善公益,2010到2017年投身防盲治盲工作,为困难人群进行白内障免费救治。7年间,累计参与各类义诊普查活动600余次,实施慈善公益手术1万余例,并为贫困群众设立慈善“眼健康”门诊,超过10万名眼病患者获得免费检查及健康科普服务。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参加重庆市侨联组织“侨爱心•光明行”与北京市白求恩基金会组织的“重塑光明”两个白内障公益救助项目,用白求恩基金救助17人,“侨爱心•光明行”项目救助326人。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近30年,已成功实施5万余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屈光手术,在国内外眼科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谭吉林热心慈善公益,身体力行,致力于“眼健康”事业,本着“爱心成就光明”的理念,带领全体医护人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眼健康”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自2000年以来,谭吉林先后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重庆市“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先进个人,2006年获重庆市“十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获重庆市贫困白内障复明手术医疗队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获重庆市南岸区科协优秀论文一等奖,2013年获重庆市医院管理学会医院管理先进工作者,2014年获重庆市公益慈善先进个人,2015年获中华医学会第20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优秀手术录像奖等荣誉或称号。

  作为资深的手术专家,谭吉林一直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优良的服务对待每一位患者,他的医德医风受到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好评,先后收到病人送来锦旗100余面,感谢信100余封,他所在医院,到处可见患者为他送的锦旗。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满足患者治疗的需求,他积极将先进的技术引入临床工作中,并时刻不忘创新,在白内障、青光眼眼病治疗方面,有独到见解,提出了一些新理论、新观点、创新了一些手术新方法,并得到业界的认可和赞誉。他在西南地区还率先将无刀的UCP治疗青光眼技术应用中晚期青光眼病人的治疗、率先将多焦散光晶体应用于白内障手术中;在尽职尽责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科研和创新工作中,先后在《中华眼科杂志》、《中华实验眼科杂志》、《Clinical Ophthalmology》、《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在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曾获得“优秀手术录像奖”;在全国性的白内障手术大赛上,曾获得白内障手术大师称号;在中华眼科杂志白内障手术散光管理征文比赛中曾获得二等奖。虽然他评上正高职称已经有10年,虽然他已年过50岁,但他始终保持着年青进取的心态,继续修完了研究生课程并获得硕士学位,按他的话说,“读学位、搞科研,不为职称、不为名利,只为他热爱的医学事业”。

  谭吉林甘于奉献,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成绩显著,获得市残联、卫健委、市总工会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从2000年开始,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基层、深入农村,为中国的防盲除盲事业尽自己所能、挥洒着青春汗水和满腔热血,他连续多年参加“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并将当时先进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带到区县医院,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了防盲任务,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和基层医院的欢迎,他多次获得“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先进个人先进个人,也是重庆市“十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

  2010到2017年积极投身重庆市总工会的“爱心牵手•光明助困”防盲治盲工作,在重庆市总工会的领导下,谭吉林组建防盲治盲志愿团队进工厂、进社区、进三峡库区,开展白内障防盲治盲工作,为困难人群进行白内障免费救治。7年间,谭吉林累计参与各类义诊普查活动600余次,实施慈善公益手术1万余例,并为贫困群众设立慈善“眼健康”门诊,超过10万名眼病患者获得免费检查及健康科普服务,2018年谭吉林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

  谭吉林还积极投身于重庆“健康扶贫•光明助困”公益活动。切实缓解我市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谭吉林所在医院是“健康扶贫•光明助困”执行单位之一,自2016年9月1日启动以来至今,他作为医院的学术带头人、核心业务骨干积极开展项目宣讲、眼健康科普、义诊等活动,作为团队的核心力量,和团队一起为8万余名困难起群众及眼病患者进行眼健康咨询及普查,完成白内障、翼状胬肉手术7000余例。

  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谭吉林还积极参加了重庆市侨联组织“侨爱心•光明行”与北京市白求恩基金会组织的“重塑光明”两个白内障公益救助项目,用白求恩基金救助17人,“侨爱心•光明行”项目救助326人。除此之外,他还为6名抗战老兵实施公益救助白内障手术,让英雄老兵们重见光明,并承诺继续将抗战老兵救助公益活动一直持续下去。

  2020年春节前夕疫情发生后,谭吉林担任医院疫情防控管理领导小组组长,按重庆市疫情防控部署制定防控方案及应急预案。作为医院学术及医疗工作带头人,深知疫情防控的重要性、紧迫性,主动取消春节休假,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并带领6名医院志愿者参加南岸区南湖社区守点排查执勤工作,并积极捐款和协调筹措物资,和医院领导一起,向南岸区卫健委、南岸区公安分局、花园路街道办事处等单位捐赠医用口罩5000个、医用手套4000双、护目镜350副、乙醇消毒液50件及其他爱心物资360余件。在疫情防控的同时,他始终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在充分部署医院疫情防控基础上,急患者所急。

  谭吉林兼任重庆市南岸区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治中心理事长,主持举办了《重庆市南岸区首届中小学校校园医生近视知识培训班》,对南岸区50余所中小学校的校医及保健医生进行了近视防控知识培训。向南岸区各中小学捐赠了60个标准对数视力表,为2100余名近视中小学生建立了近视防控档案。曾率领医院近视防控团队100余次走进南岸区各中小学开展近视防控工作,由他提出的近视防控新理论、新方法,已经获得重庆南岸区卫健委、科技局的科研联合项目的立项审批,其科学研究已联合多家单位正在进行中。

  近20年来,谭吉林多次在重庆举办和参加基层医院白内障超声乳化培训班,积极培养基层医院的白内障手术医生;他所在的医院成也是重庆南岸区基层医疗机构眼科医生培训基地,举办了4次“南岸区基层医疗机构眼科医生学术交流会”,为南岸区的基层眼科医生提供培训及代教工作,为提高区域内的眼科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多次被爱尔眼科集团评为白内障手术优秀带教老师,也是美国爱尔康公司在中国指定的白内障手术培训和考核导师之一。

  谭吉林医生30年如一日,理想信念坚定、爱岗敬业、用创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时时刻刻以患者为中心,坚持把方便让给患者、实惠送给患者。他始终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励精图治,积极投身并促进眼健康事业发展,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劳模精神!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晏春明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唐央乡里多村结缘,从那时起,他自驾行车2万余公里,在长寿区和木里之间往返10余次,从最初的物资资助,到发起成立“大爱木里”爱心团队,再到手把手教当地村民学习电商销售,为当地贫困孩子们送去了30余万元的爱心物资,帮助当地20余人脱贫致富。

  2021年3月,晏春明收到一条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短信,写着:“晏叔,我结婚啦!”

  木里,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境内山峦叠嶂,河流环绕,最高海拔5958米,最低海拔1470米,气候、土壤、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发短信的,是木里县唐央乡同窝村幼教点的一名村聘女幼儿教师,名叫次尔取珍,是当地少有的与教育部门签订合同的幼儿教师。

  2013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晏春明和朋友一起来到香格里拉的核心区——木里。虽然沿途颠簸崎岖,山路格外险峻,但好在有美丽的风景相伴:这里有蔚蓝的天空、悠闲自在的牦牛、竞相开放的杜鹃花……

  但有些囧境,是再多美丽的风景也掩盖不了的。譬如沿途遇到的人家:土房子破烂不堪,大人穿着补了又补的旧衣服,小孩穿着并不合身的衣服,坐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

  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落后的交通,严重制约着木里的发展: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耘,将农产品运到最近的小店换盐,一个来回,往往就要一天一夜。年轻人走不出去,大家又必须得生存,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些效能低下的劳作。

  当旅行到达木里县唐央乡里多村幼教点时,晏春明遇到3个放学的小娃娃,正准备给他们拍照,两个小男孩立即以立正姿势站好,而站在中间的那个名叫降初拉姆的小女孩却转过身去,用衣袖擦了擦脸,然后再转过头来面对镜头露出甜甜的笑容,眼神干净懵懂得如一汪清澈的山泉。

  晏春明在与当地村干部交流中得知,这些孩子有的因为家庭情况即将辍学回家务农;有的在几度的气温下,还裸着脚、穿着有破洞的鞋子;有的还是孩童,就已经准备嫁人……

  “干净的眼神很多,但这样纯粹且质朴的眼神,这样苍白无力的贫穷,我一生也无法忘怀。”这次旅行,让晏春明暗下决心,要持续帮助这些孩子。

  次尔取珍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和晏春明相遇时,次尔取珍19岁,父亲去世多年,母亲重度残疾,哥哥是小儿麻痹症患者,读了初中,正准备嫁人时,得到了晏春明的帮助。次尔取珍通过自考获得大专文凭,还考取了教师资格证。2020年,她成为当地少有的与教育部门签订合同的幼儿教师,走上了全新的人生道路。

  2014年9月,为实现自己的承诺,晏春明自费购买了满满一车生活物资和学习用品,一个人开着车,历时9天,第二次来到木里。

  9天的行程中,有4天都是崎岖的山路,没有人,只有震耳的车载音响声相伴。饿了,就拿出干粮啃一下;困了,就把车停在路边,休息一会儿……

  拖着疲惫的身躯,到达木里后,看着收到新衣服和学习用品的孩子们开心的眼神,晏春明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但他又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他带来的,对木里县众多贫困人群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回到家乡长寿区后,晏春明就以《木里,美丽的香巴拉》为题,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篇美文,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和微信群、QQ群,想让更多人关注木里,关爱这里的孩子。

  这篇文章感动了身边不少朋友以及很多素未相识的读者,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帮助木里,帮助这群孩子。

  2016年10月,“大爱木里”爱心团队在晏春明的发起下正式成立。此后,大家开始捐钱捐物,每年不定期向山区村民进行捐赠。

  除对学校和村民的帮扶外,“大爱木里”团队还根据当地村干部和老师提供的信息,分别对唐央、沙湾、瓦厂、水洛、倮波、卡拉、麦日、乔瓦、让白牧场等地的10余名贫困中小学生、大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晏春明先后一对一帮扶了3名孩子。

  2018年4月底,在一次体检中,晏春明被检查出患皮肤癌,不得不住院动手术。可还没等伤口痊愈,他就坚持要出院。

  “大家捐赠的衣物已经有好几车,不怎么差了,但是文具大概还需要200套……”晏春明强忍着伤口疼痛,通过微信和电话联系爱心人士购买所缺物资,安排去木里的人员和车辆,还要安慰一些想去木里,但是身体素质不允许的爱心人士……

  就这样,5月底,晏春明和队友带着价值5万余元的袜、手套、帽子、衣服及各种学习用具,走进木里山区的唐央乡中心校、唐央乡同窝幼教点、水洛乡东拉幼教点、唐央乡里多村幼教点等学校。

  而在整个途中,晏春明都带着医生开的药,每到一个地方,每到晚上就趁大家不注意,一个人出去寻找当地的医务人员给伤口换药。

  行程结束后,得知此事,大家既震惊于他的责任感,也感动于他的坚守。从2014年至今,在晏春明的带领下,“大爱木里”爱心团队共向木里当地贫困孩子和村民送去价值30余万元的生活物资和教学、文体用品,仅晏春明自己,就捐助现金7万余元,捐赠物资价值3万余元。

  仅仅靠自己和团队“输血式”帮扶并不能长久地解决问题,如何才能因地制宜,让木里村民脱贫?这是晏春明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次偶然,晏春明发现木里村民送给大家的蜂蜜、核桃等土特产由于纯天然无污染,深受外界的喜欢。

  起初,晏春明想到通过团队帮忙推销的方式。在松茸、虫草采挖期,大家就通过朋友圈推广,帮唐央乡里多村村民格绒其珍、阿岗达窝、波莫丁争销售虫草、松茸等;在盛产蜂蜜时节,爱心团队通过网络帮瓦厂镇郭旦珠、降初益西以及卡拉乡的方永萍等销售野蜂蜜;在相应时节,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帮博科乡、水洛乡、桃巴乡的村民销售花椒、核桃等土特产……

  “队友帮忙只是权宜之计,要想办法让村民学会销售。”就在这时,曾受到晏春明帮助过的盐源县卫城镇朱家瓦房村民“虎哥”的一句无心之言,引起了晏春明的注意:“晏叔,我给你寄一箱苹果,你把地址发过来。”

  此时,正值盐源“丑”苹果销售季节。由于当地交通不便,外地收购苹果的商贩较少,使得当地的糖心苹果一直处于贱卖的状态。往年,虎哥的苹果都只能低价卖给果品收购商,每年的收益和支出刚刚持平,一家人勉强维持生计。

  “盐源县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产出的苹果不仅外观红润,而且糖心比例也非常高,加上这里全是原生态方式种植,苹果味道鲜美、酸甜适中、甜脆可口。”晏春明想到,以前自己带回来的苹果,都深受家乡人喜欢。“为何不让这里的部分有想法的村民尝试网络销售呢?”

  就这样,晏春明决定从虎哥下手,尝试网络和电商销售。一方面,通过自己和“大爱木里”队员的朋友圈,推广“虎哥”的苹果,并统计大家的需求;另一方面,建立“虎哥”粉丝群,形成固定客源。如今,“虎哥”家的苹果网上销售比例达到70%以上。仅此一项,他家每年增收超过10万元。今年3月,“虎哥”家盖起了3层高的新房,家里的新家具一天天增多……

  学会电商的不仅仅虎哥一家,还有木里博科乡卖核桃的宋安维,瓦厂镇帮村民卖蜂蜜、收核桃外销的郭旦珠,水洛乡卖花椒的次尔翁丁……截至目前,在晏春明和团队的帮助下,至少有20人通过电商脱贫致富,真正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换,也让木里、盐源的一些村庄,从穷山村变成了“聚宝盆”。“大爱木里”的事迹,也载入了《木里脱贫攻坚感人故事》一书。

  余行江,2009年从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毕业到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分局工作,现任分局科技信息化科副科长,主要从事公安网络运维和大数据警务应用的研制和开发工作。作为公安战线上的信息技术骨干,余行江兢兢业业、刻苦专研、刻苦专研、勇当科技攻关的带头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智慧警务研发、应用中。陆续参与开发“涉案财物归还系统”“公安随行办公APP”“毒驾初筛检测APP”“九龙坡区复工复产企业人员信息申报平台”“护校贴心帮”等科技创新项目。2020年6月,余行江主创的“瞭望者”高空抛物智能预警监测系统项目上线,聚焦群众“头顶上的安全”,有效降低辖区内高空抛物发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居民的欢迎、点赞,同年11月,“瞭望者”获得2020年重庆市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

  余行江,2009年从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毕业到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分局工作,现任分局科技信息化科副科长,主要从事公安网络运维和大数据警务应用的研制和开发工作。作为公安战线上的信息技术骨干,余行江兢兢业业、刻苦专研、刻苦专研、勇当科技攻关的带头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智慧警务研发、应用中。陆续参与开发“涉案财物归还系统”“公安随行办公APP”“毒驾初筛检测APP”“九龙坡区复工复产企业人员信息申报平台”“护校贴心帮”等科技创新项目。2020年6月,余行江主创的“瞭望者”高空抛物智能预警监测系统项目上线,聚焦群众“头顶上的安全”,有效降低辖区内高空抛物发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居民的欢迎、点赞,同年11月,“瞭望者”获得2020年重庆市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

  余行江聚焦公安主业,接连开发了涉案财物归还系统、公安随行办公APP、毒驾初筛检测APP等科技创新项目,实用、高效,受到了战友们的一致好评。能不能更直接地让群众受益呢?她把目光投向了人们的头顶。

  她说的“头顶”,自然是屡禁不止的高空抛物乱象。近年来,视频监控技术日新月异,抓拍技术也日趋成熟。如果能解决移动物体侦测抓拍的问题,那完全可以做出一套专门针对高空抛物的系统。

  余行江发现一家科技公司正好有高空物体移动侦测的算法,去年3月,余行江组建了一支5人攻坚团队,将这种算法结合实际进行调整和改动,以实现高空抛物的抓拍监测。于是,余行江带着团队一次次地进行测试,一点点调整和改进算法,终于在近半年后,做出“瞭望者”高空抛物智能预警监控系统的第一批成品。

  “瞭望者”前端内置AI智能抛物检测算法,对楼体立面进行频率为50毫秒/次的不间断检测,将以往的事后追溯变为主动预防监测,抓拍检测率可达98%以上。一旦高空抛物发生,系统将在3秒内自动生成一张标记抛物时间、位置等信息的全景轨迹图和一段6至10秒的关联抛物视频,归档为一条抛物记录,存储于视频云平台,迅速定位抛出位置,精准追踪抛物轨迹。

  抛物发生后,系统可以自动预警,将抛物信息推送至辖区派出所,同时推送至社区民警和物业负责人移动终端,相关人员上门核实、劝诫。反馈分析,风险管控。民警入户查证后,采集抛物人特征信息,录入系统后台。结合事件发生地点、所属区域,系统自动分析点位发生频次、高发时间段、抛物类型等,对接警务云,形成风险预警模型,降低安全隐患,对公安查证、回溯、预警和化解矛盾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自去年6月以来,“瞭望者”已在全区布设23套,对覆盖的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开展全天候保护。上线以来,抓拍并预警抛物行为483余次、其中具有安全隐患的重型物体24次、规劝习惯性抛物人46人,有效震慑了高空抛物陋习,有力保护了群众“头顶上的安全”。

  2018年下半年,全国多地发生涉校安全事件,孩子们的安全牵动所有人的心。针对校园安全这个特定对象,余行江和同事们依托全区视频工程建设成果,利用大数据、视频云、物联感知技术,创建了一套集大采集、大管控、大联动、大应用于一体化校园安全智能管控系统“护校贴心帮”,并辅之以警校联席联动等运行机制为保障,对特殊时段、特定群体实施特殊保护。

  因为涉校案件的发生,群众安全感缺失,余行江和同事们立即跟进,用科技创新填补缺失的安全感。而在去年疫情期间,群众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面对需求变化,九龙坡警方也主动出击,再次用科技急群众之所急。

  去年2月下旬,余行江与同事火线研发“九龙坡区复工复产企业人员信息申报平台”。该平台集企业扫码注册、员工自主申报、后台统一核实三大功能为一体。企业管理人员扫描二维码,即可开始企业信息备案,填报成功后,管理人员获得平台生成的专属该企业的二维码。数据汇总到九龙坡警方,相关警种在后台上进行提取比对,智能比对申报人与新冠状病毒疫情的关联及近14天行程轨迹,乘坐何种交通工具、户籍地、是否外出、有无与确诊或疑似病例接触史、行业分类、所处街镇……多个信息一目了然。经过平台的大数据智能分析与相关警种的深入比对后,帮助政府和企业在返岗人员中进一步筛查。

  这些科技创新项目,有的技术难度并不高,有的则是外界不愿意耗时费力去开发的,但对于余行江等身在智慧警务创新一线的民警来说,“很多是小事,但只要去做了,就是一件实事,群众所担心和关心的,就是我们的研发重心!”

  1996年,张吉莲与仙龙镇张家村的凡时德结婚。相继送走父亲和奶奶后,张吉莲将三个年迈体弱的3个叔爷接到自己家里照顾。在这个特殊的家庭,张吉莲悉心照料三个叔爷和婆子妈,共4位老人,在她的照顾下,几位老人,衣食富足,生活幸福。在张吉莲孝亲精神影响下,不仅家中子女传承了敬老孝亲精神,周围邻居也受其影响,逐渐形成了以敬老孝亲的文明乡风。2019年评为“永川区十大最美家庭”,被渝西都市报、永川电视台、永川微发布等媒体进行广泛报道。

  深秋时节,走进永川区仙龙镇粉店村张吉莲的家,屋外干净整洁,屋内窗明几净。

  见到张吉莲时,她正和丈夫搀扶着一位肢残老人缓慢向屋外走去。院坝外,3位老人坐在板凳上,休闲地品尝着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柑橘。

  听到记者来采访,淳朴的张吉莲谦逊地说:“照顾老人是应该的,这是我的份内事。”

  赡养4位老人,对谁来说都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然而,心地善良的张吉莲从懂事时起,就选择挑起这副重担。

  谈及张吉莲,十里八乡的乡亲都说,她是叔爷眼中的好侄女,丈夫眼中的好媳妇,儿女眼中的好榜样。

  今年48岁的张吉莲是一位独生女,在她1岁半时母亲便过世了。嗜酒的父亲平日也不怎么管张吉莲,她不得不跟奶奶和其他3位叔爷一起生活。

  “当时由于家里条件很差,只有我父亲结了婚,其他3位叔爷都是单身汉。”张吉莲说,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很多媒婆都前来提亲,她唯一的要求就是结婚后男方必须到女方家生活。

  1996年,张吉莲与仙龙镇张家村的凡时德结婚。那时,她也想和丈夫一起到外面打工挣钱。但考虑到奶奶已年迈,父亲和其他3位叔爷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顾,她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2007年,相继送走父亲和奶奶的张吉莲看到3个叔爷渐渐年迈体弱,决定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

  如今,二爷张炳华已77岁,三爷张高才73岁,幺爷张召南65岁。有智力障碍的二爷常常找不到回家的路,能帮张吉莲做点事的三爷时常腰疼,幺爷也常常胸疼。

  “这么多年了,张吉莲给叔爷洗被子、洗衣服、煮饭样样都做,病了带他们求医问药,从不吝惜。”对张吉莲的孝顺,村里人这样说。

  “3位叔爷的情况比较特殊,都没有儿女,我是在他们的庇护下长大成人的。”张吉莲说,在叔爷养老问题上,她和丈夫的态度是一致的:把3位叔爷当“亲老汉”看待。只要他们有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几个叔爷饿着;只要他们在,就会让叔爷安享晚年。

  凡时德的母亲关银芳是一位二级肢残人士,加上有些智障,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随着年龄的递增,每天的吃喝拉撒都要人盯着,稍不留神就会弄脏衣裤。

  2008年,在凡时德父亲过世后,张吉莲第一时间便把婆子妈关银芳接到自己家中。

  百善孝为先,“孝”源于心,“敬”生于情。这些年来,张吉莲每天给婆子妈洗脸梳头,整理衣服,时常扶婆子妈到院坝晒太阳,定期拆洗婆子妈的被褥。每次有事出会门,她都要精心安排好老人的衣食起居。

  一晃13年过去了,75岁的关银芳仍面色红润。每当村里其他老人路过张吉莲院坝看到关银芳衣着整洁、身体健康,总会投来羡慕的眼光。

  当别人问及关银芳其媳妇待她如何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关银芳使劲点头。虽然语言含糊不清,眼里全是幸福的味道。

  这时,凡时德就会自豪地说:“我妈能有今天,全靠我媳妇张吉莲的悉心照料。”

  这些年来,在这个特殊的家庭,张吉莲悉心照料4位老人,其儿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次,张吉莲的一位远房亲戚看到张吉莲每天都在为老人的生活起居日夜操劳,便建议张吉莲送几个叔爷去养老院。

  不料,儿子凡鑫急了:“二阿公是憨的,出门都找不到路回来,送去养老院肯定过不好,你们要是送去了,我就去把他们一个个背回来。”

  如今,张吉莲的女儿凡欢结婚生了女儿,儿子凡鑫读大四。每当其他人问起凡欢、凡鑫关于张吉莲照顾奶奶和3位叔公的事,姐弟俩说:“无非就是家里多了四双碗筷罢了。”

  上行下效。在仙龙卫生院张家分院上班的凡欢时常会给叔公买些好吃的东西回来,给他们添置新衣。帮忙照顾叔公,减轻母亲的劳累。

  “行孝要趁早。”凡欢说,从记事起,就看到母亲细心照顾叔公,精心护理奶奶,是母亲对4位老人付出的爱影响了她。现在其公婆在外打工,丈夫的爷爷奶奶七八十岁了也常常生病,端水送药跑前跑后自己从没有怨言。

  现如今,凡鑫还学会了理发、缝补衣服、钉纽扣等。每次从学校回家,凡鑫都要给几位叔公整理床铺。

  今年1月,二叔公张炳华因肠梗阻到城区某医院住院治疗。在半个月的住院治疗期间,凡鑫一直守候在张炳华的病床前直至出院。

  提起对未来生活的心愿,朴实的张吉莲笑着说:“希望婆子妈和3位叔爷健康长寿,孩子们家庭美满幸福。”

  姜成高,男,现年75岁,合川区涞滩镇白云村村民,,住在涞滩镇白云村所在地的双龙湖边。

  8月17日傍晚,正在家门口剥玉米粒的唐春梅,看到双龙湖南面湖岸边滩涂上一辆小轿车慢慢往前滑动,径直就往湖中滑去。唐春梅赶紧跑过去查看情况,发现车中还有一个几岁的小女孩和一名妇女,眼看着车子滑入水中,她连忙大声呼救起来。她一边高声呼喊提醒车内的人打开车窗,一边反身向自家院子跑去。家住附近的姜成高听到了邻居唐春梅的呼救,第一反应就是有人落水了,他来不及多想,顾不上双脚疼痛(患有滑膜炎),急速奔向岸边,跳进自家小船,奋力向落水点划去,不会儿便看到落水的两个人,姜成高迅即将船靠近两名落水者,一把将男性落水者的手抓过来,叫他紧紧抓住船舷,接着又用手死死地抓住女性落水者的手臂。2分钟后,唐春梅已经抱着3件救生衣,拿着自家晒衣服用的麻绳赶到了湖边,将救生衣捆在一起,并用麻绳绑住救生衣,将麻绳另一头绑在岸边的一棵大树上,唐春梅又用救生衣裹住一块石头,用力一扔,扔到了在水中挣扎的三人身边。在闻讯赶来的群众全力协助之下,落水人员全部被救回岸上,早已累得没了力气的唐春梅见状,也顾不得疲惫,随即转身返回家中,找来干衣服和热开水,为几人驱寒。

  2021年8月12日傍晚7点过,姜成高回到家中,正准备吃晚饭,刚坐上饭桌便听到有人大声呼喊“救命啊,救命啊!”,凭着常年在双龙湖水边生活的经验,他敏感地意识到肯定是有人落水了。老伴也催促姜成高:“赶紧去救人,快快快”。姜成高来不及多想,顾不上双脚疼痛(患有滑膜炎),立马放下碗,急速奔向岸边,跳进自家小船,奋力向落水点划去。岸边群众也在急促的大声呼喊“姜师傅,快点,快点!”“姜三哥,快点,快点!”泊船处距落水者约两百米,姜成高仅用约两分钟时间便将船划了过去。在距对岸岸边约20米处,姜成高看见了一男一女两名落水者,正拼命把嘴和鼻子送出水面,做着微弱的最后挣扎,情况十分危急。姜成高迅即将船靠近两名落水者,一把将男性落水者的手抓过来,叫他紧紧抓住船舷,接着又用手死死地抓住女性落水者的手臂。这时,落水点附近的居民唐春梅拿来自家游泳圈、救生衣,与岸边的围观群众一道,用长绳将游泳圈和救生衣系上小石块抛向落水者,在落水者抓住游泳衣、救生圈时,岸上围观群众用力将船和人拉往岸边。由于岸边地势陡峭、水太深,船无法靠岸,这时一长发钓者跳到船上,和姜成高一起将一男一女两名落水者救到船上。之后,姜成高又将船划到适合上下船的岸边,两名落水者在船上可能躺了半个多小时才缓过神,姜成高说“船上有水,上岸到干处去歇下好些”,他们才慢慢上岸在草坪处休息。为了防止落水者感冒,姜成高又回家找干衣服,周围的村民也找来干衣服让落水者换上,一直到深夜,落水者的亲属才开车将他们接走。

  经事后了解,被救起的一男一女是夫妻,男性落水者叫胡光亮,被救起的还有二人的5岁女儿。8月12日那天,胡光亮驾车载着妻子、女儿到双龙湖休闲垂钓。傍晚19时20分许,正在双龙湖边滩涂地垂钓的一名男性长发钓者赵国斌听见背后有异常响声,转身发现一辆白色SUV汽车车头朝着湖边滑去(原因不详),赵国斌冲上前试图将车拉住,但未能成功,该车滑进了湖中。正在旁边钓鱼的胡光亮被这一幕惊呆了,因为他妻子和女儿还在车上。水性不好的胡光亮急忙问赵国斌:“你会游泳吗?”赵国斌说:“我会游泳,但膝上有伤”。赵国斌也是一名,他急中生智,冲到百米远处的村民唐春梅家,抓了两件救生衣,将其中一件抛向湖中,快速穿了一件在自己身上,跳入湖中对爬出车窗的俩母女施救。情急之下,胡光亮也跳入湖中,赵国斌在救胡光亮女儿的同时,胡光亮也紧紧抱住赵国斌,这极大地增加了施救难度。赵国斌对胡光亮吼道:“你放开我,先坚持一下,我把你女儿救上岸再来救你们,否则大家都会淹死”。胡光亮松手后,赵国斌抱着小女孩游向岸边,将小女孩交给岸上的唐春梅等人。这时,我已划船赶到了落水点。

  不过,这也不是姜成高第一次救人了,家住双龙湖边的他,几十年救了不少落水的人,对于他来说这就是举手之劳。事后,落水者胡光亮一家人亲自登门道谢,还写了感谢信,送来了锦旗,本来胡光亮还想送上金钱以表感谢,被姜成高拒绝了。姜成高始终认为在别人危难之时伸出援手,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是行善积德,大家都应该互相帮助。

  姜成高平时在村里就有良好的口碑,村民都说他为人老实,待人善良,吃苦耐劳,在邻里朋友只要他能帮上忙的,他都要帮。他这个人没念过几天书,不会多说话,只要村里有需要他的,他肯定能到。他常给他老伴说“谁家没有个灾没有个难的,人越是在最危险的时候越需要人的帮忙,我们自己看见了就得帮!”危难之处显身手,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姜成高用自己看似平凡却很伟大的行动告诉我们他就是这么一个时刻想着别人、关键时候能够舍身救人的人。

  王南乔、男、生于1969年12月,员,綦江区旗能电铝有限公司员工。系旗能公司阳极组装车间设备点检长,钳工高级技师,重庆市第五届劳动模范,市五届党代会代表。

  重庆旗能电铝有限公司铝业分公司设备点检长。该王南乔是“旗能铝业分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王南乔钳工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带领创新团队完成创新项目159余项,其中独立完成81项创新项目,直接经济效益1100余万元以上。因多年工作经验积累,能准确分析找出多国进口设备设计缺陷与隐患故障,并及时改进与处理,成功申报国家专利四项。

  他勤奋好学,肯于钻研,技术过硬,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为提高设备生产操作安全,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故障,提高效益,节能减排。对设备的缺陷、不足之处进行合理的改进、技术创新。在朋友圈里,他曾晒过这样一组照片,密密麻麻的证书与奖牌堆砌如山,小到公司技术能手,大到省部级劳动模范。这些荣誉,不仅伴随他走南闯北30载,更见证了他点滴积累、成就市劳模、技能大师的敬业奉献之路。

  1990年,王南乔从技校毕业后进入綦江齿轮厂正式走上设备检修之路。车间领导安排他拜以“严、实、狠”闻名的“文钳工”为师,8年“练级”征途正式开始。文师傅对“愣头小伙”王南乔说的第一句话让他受用终身:“机械维修工种有个外号叫‘黑泥鳅’,你既然选择了它,就不要怕‘泥巴糊脸’,还要学习它那坚韧隐忍的性格,方能成就一番好作为!”

  师傅对他相当严格,“车、钳、洗、刨、磨”五大技能反复练习,出现一项指标不合格罚款10元!王南乔在师傅的悉心调教下,整天琢磨着关于“机械设备修理的那些事儿”,也是因为勤学苦练,他迅速成长为厂里技能尖兵,多次拿到工种比赛状元。

  不堪平淡的他,立志在新的挑战中打磨自身,1997年9月,毅然离开了家乡故土,辗转重庆、成都、广州、深圳等地漂泊七年。期间,在重庆和正铝业有限公司任设备大修主管的他,发现法国进口的价值一千六百万元ECL多功能天车的12T吊钩刹车系统存在设计安装错误,独立提出解决方案并一次实施改进成功,为公司节约成本支出近20万元。

  1999年,深圳南玻集团——这家当时中国最先进玻璃生产企业有数百台套进口于十几个国家的机加工设备,精密零部件的配合精度达到了零点几丝(约一根头发的五分之一),美国玻璃镀膜自动线、德国玻璃两边磨自动线、玻璃钻孔机、奥地利玻璃切割机、李赛克速玻璃中空自动线等,让王南乔大开了眼界。

  时任公司检修班长的王南乔在设备故障维修中,见识了“中外差距”——公司进口设备的维修一般都是由外方技术人员负责,而进行一次检修需要的费用高得吓人:一套小油泵备件五万元,是国产的十几倍,一次法国产空压机故障,公司花了十多万元邀请国外专家才修好。

  他暗自发誓要彻底扭转这样的局面!查阅设备图纸、拿着中英词典对比故障单词、在维修现场把外方专家“扭到费”地跟班学习......用了3年时间,他的技术小组进行技术攻关、设备改造、配件国产化设计制作,完成了多台进口备件的国产化,自主修理一次才花几千元。王南乔为公司每年节约检修费用上百万元。

  2004年2月至2013年4月,在重庆渝能集团天泰铝业公司工作期间。他发现由于电解槽下料没有定时定量供氧化铝料,发生阳极效应次数增多,从而大大增加了能耗电耗生产成本。建议加装气动反吹装置,试验获得成功。并在公司后续投产的94台电解槽上推广使用。为公司节约成本几百万元以上。

  2007年,王南乔以批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钳工高级技师职称。2009年,王南乔巧妙地利用力学原理研制“曲柄滑块连杆固定式”锯弓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08年10月,重庆旗能电铝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南乔心中一颗回乡报效的种子悄然萌发。经过连续三次的毛遂自荐,2013年,他成功应聘铝业机械点检长,并以高超的业务技能和务实的职业精神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认可。

  2013年,铝业生产设备还在安调和试运行。他是15名设备检修队伍的负责人,负责对全厂机械设备进行维护。新的公司、新的设备、新的人员,由于设备磨合和人员操作的经验不足,故障频发。他的学徒们至今仍记得“5+2,白加黑”的“艰苦时刻”:截止2016年底,入职不足三年的他义务加班800余工时,按每天8个工时计算,足足有100余天,发现和消除隐患200余项,处置大型应急故障80余场次。这期间,王南乔从130多斤瘦到了102斤。

  王南乔自豪地说:“投产前的设备性能消缺,可大幅提高设备输出效能,减少设备故障率和备品备件消耗,这些都能为日后安全稳定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2017年,王南乔被评为重庆市劳动模范,同年被推选为重庆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

  2015年,重庆能源集团批准成立由王南乔为带头人的“乔军职工创新工作室”。这里是他的“大舞台”,王南乔的技改、创新成果不断:他以极度敏感的“嗅觉”捕捉设备技术瓶颈,反复研究试验技改创新,不多久就将改进好的器件投入试运行。如:“天车加料箱改造”解决了加料速度慢、布料不均匀问题;“磨粉回料管”改造后彻底解决月均堵料3次停工15小时的老大难故障;“两水平测量工具”改造降低了50%劳动强度,提高了30%工作效率……

  2015年至今,以王南乔为首的“职工创新工作室”现经集团统一命名为“旗能铝业分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完成创新项目成果159余项,实现经济效益1100余万元,获得国家专利4项,正在申请专利2项。2016年和2020年,该工作室两度被重庆能源集团评为“先进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2018年,基于齐备的场地机具、完善的工作机制、丰硕的创新成果,工作室通过了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验收,并授牌“王南乔钳工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王南乔说:“在基层这么多年,我发现设备创新其实也很简单,简单点说就是要做个‘三心人’,有心发现缺陷、用心思考创新、精心施行改进,足以!”

  面对能源集团、旗能公司的改革发展,劳模王南乔有自己的目标:将设备技术革新进行到底,为公司节能降耗降本增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提升安全环保职业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17岁开始代课23年,2007年转为正式教师,累计扎根乡村教育37年,先后寄宿在她家的学生数十人,资助2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2015年,利用学校开办乡村少年宫的契机,组建了毛线编织兴趣班,带孩子们学线年以来,以线编为媒,培养了龙洞巧姐

  余人,武隆巧姐80余人助力乡村振兴。编写40万字的《线编教程》一书,身患癌症,2次手术九死一生,依然站在三尺讲台。香樟树下的织梦人

  54岁。从出生到现在,除了到原武隆县巷口中学高中求学的两年,上小学、初中,到代课、转为公办教师、结婚生子,一直都在龙洞,从未离开,至今整整52年。高中毕业回龙洞代课的那一年,她17

  26块5,但代课老师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学校、家长的信任,才能在学校站稳脚跟。刚代课就教初中数学,压力很大。她一边参加函授学习充电,一边在教学上潜心钻研,利用一切课余时间为后进生补课,渐渐的,班上的学生成绩逐步提高。第二年,学校领导似乎已经忽略了她代课老师的身份,开始将少先队、团支部的工作重任交给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一路奔忙,也乐在其中。后来最好的一次学生成绩甚至排名全区第六名,学校多次被上级团组织表彰为先进团支部,她也多次荣获先进团支部书记等光荣称号。好景不长,1997

  3小时。高山雨天多道路湿滑,山路崎岖难走,滑倒受伤是家常便饭,加上沿途荒凉闭塞,人烟稀少,一个人走起来真有点害怕。虽然一路摸爬滚打来回奔波,但总算是战斗在她最喜欢的教育前线,已是三生有幸了。笋子校点的冬天特别冷,孩子们的手经常长满冻疮,她就给学生们熬姜汤暖身子,发挥自己的所长,买了毛线利用休息时间给孩子们织手套、围巾。学生们拿到围巾和手套那一刻的欢呼雀跃、欣喜激动,她至今都记得。有一回家访途中,她的右腿被狗咬伤,伤势较重,行动不便,为了不耽搁孩子们的课程,她丢下了自己六岁的孩子,在笋子校点住下来坚持上课。家长们知道了,到山里四处寻找草药帮她捣碎后包扎伤口,一个礼拜就基本好转,但腿上留下的伤疤,却成为镌刻在她代课生涯中的一道特殊印记,记载着她对教书育人的坚守,记载着笋子校点的家长和学生对我的一片深情。在代课这条路上,她走了整整23

  2008年暑假在重庆教育学院参加新教师培训,她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7月23日。座谈会上,她作为新教师代表发言,难掩内心的激动:“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新教师培训的开始,也是我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的开始,为此我坚守了23年,今天终于圆梦,但这仅是一个新的起点,为了我大山里的孩子,为了她挚爱的教育事业,她将继续扎根山区,没有终点!”,话音刚落,会场上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二、携手托举读书梦——她的山里学生

  山里的孩子纯真质朴,她喜欢看香樟树的绿荫下那一张张生机盎然、稚嫩的笑脸,她喜欢看孩子们在校园的操场上肆意奔跑撒欢,她幸福地享受着孩子的点滴进步带给她的成就感。在这里,她收获着友情、爱情,收获着学生的尊敬、老百姓的信任。从事教育事业由最初的懵懂和生计所迫,逐渐成为她毕生所爱,并一步步将托举学生的读书梦坚定成永恒。

  龙洞的孩子上学路程遥远,有的每天往返三、四十里山路,奔波劳累严重影响学习。她和丈夫同在一所学校工作,孩子也在身边,当家长提出让孩子寄宿到我家里,她和丈夫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她说,不过就是多加几碗米,多铺几张床,多养几个孩子而已。于是,家长们提着米和菜就上门了,丈夫每天利用课余准备三餐,她下班后负责免费辅导学生,等忙完这些,她才开始在昏暗的灯光下备课、批改作业。龙洞海拔虽不高,但冬天阴冷,时常下雪,孩子们皲裂的手经常连笔都握不住,她趁着孩子们入睡后的空档,又忙着给学生织手套、织围巾、织帽子……这一忙就是深夜,同事们总是开玩笑说,你家最好找,大晚上还亮着灯的,准是你家!

  “我最喜欢冬天,因为冉老师总会给我们织手套和围巾,冬天戴着它,不仅身上暖和,心里更暖和。”看着学生的日记,她觉得所有苦累都值了!十几年来,先后寄宿在我家的学生不下数十人。

  龙洞与贵州接壤,是出名的贫困山区,贫困家庭很多。这些家庭一旦遭遇飞来横祸,往往雪上加霜,让孩子们辍学就成为了每个受灾家庭的第一选择,失去读书的机会,他们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90

  2008年秋,父亲在修补楼房时,又不慎从房顶坠落身亡;2010年5月,她所教学生何川兰,父母相继生病……眼看着他们继续读书的梦想就要破灭,她和学校的老师们一起积极想办法,帮她们鼓起生活的勇气、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钱资助他们完成学业。有些往事我都不记得了,但学生却不会忘记。长大成人的他们常回龙洞来看我,回忆起往事,他们总说她是他们的恩人,在他们跌入深渊时,是她和其他老师一道共同托举起了他们的读书梦,才使得他们的未来有了更多更美好的可能!听了这些她很欣慰,她只是做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而孩子却会铭记一生,或许也因此影响了他们的一生。三、巧手同织振兴梦——她的线编技艺

  她的母亲手巧,擅长编织,经常给乡邻帮忙。她受母亲影响从小对手工编织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不错的悟性。学校的同事和附近农村的姐妹们常常找我要鞋垫花样,让她帮孩子织点毛衣、帽子之类,她都欣然答应,常常在课余熬夜赶制。由于手艺还不错,加上自己的一些创新,织出的东西很受大家欢迎。

  2015年,利用学校开办乡村少年宫的契机,她组建了毛线编织兴趣班,开始带孩子们学线编。最初家长们担心学这个耽搁时间影响孩子学习,后来发现不但不影响,反而促进了学习。排针布线要用到计算推理、空间想象,花样设计中学会审美和创造,编织过程锻炼了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了耐心专注认真细致的品格。“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一点点潜移默化,孩子们体会到劳动创造的快乐,参加各次创新大赛频频获奖。

  学校的线编作品展厅,也是线编教学的工作室,她特意选择了一副标语:为了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未来。谁能断言,将来的学生,或者学生的学生中不会有传承创新线编文化的大国工匠呢?即便不能成为大国工匠,也能帮他们褪去浮躁,放下手机,陶冶情操,激励他们热爱生活,自信、从容、有尊严地面对生活。学习线编在学生心中已深深烙下追求真、善、美的烙印,她坚信此刻播下的种子,一定会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被阳光雨露滋养浇灌,有朝一日结出累累硕果,她坚信这盛景终将如我所愿!

  好作品并非信手拈来,在教学之前常常需要反复琢磨,在工作室里做了拆,拆了做,反复很多次,丈夫常常深更半夜来工作室门口催促她注意休息。为了节约经费,她用废弃的线槽板制作教具,用装水果的塑料盒子自制分线器。利用七年的时间,她把自己所完成的每一件作品编写成教程。目前《线万字,教程简单易懂,学生看完后基本能独立完成作品。

  年,线编艺术被正式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洞小学继根雕艺术特色学校后又成为武隆区线编特色学校,到访的山东省副省长孙继业、政协副主席吴翠云给予了高度评价。她也多次代表全区参加重庆市组织的文博会、巴渝巧姐、手工协会等展出活动,个人作品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世博会、意大利米兰国际手工作品展。去年疫情期间宅家编织的抗疫卫士玩偶,被重庆电视台新闻采用播出近两分钟。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龙洞闭塞,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也让这门技艺发展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的特色产业。2018年,她利用闲暇、暑假,义务将手艺传授给社区富余劳动力,许多手工爱好者闻讯前来,迄今,有的学员作品已经进入市场,获得经济效益。她相信,以线编为媒,小小的工坊一定会走出一个又一个的龙洞巧姐、武隆巧姐、巴渝巧姐,用勤劳的巧手共同织就这片土地的美丽乡村振兴梦。

  月,她经历了子宫切除,手术后身体还未完全康复,紧接着2017年3月在重庆新桥医院又诊断出甲状腺恶性肿瘤,实施全切手术影响到了声带,4年多过去也只恢复到现在这个样子,现在她讲话的声音有点吃力。虽然两次癌症手术,却都幸运地与死神擦肩而过,同事们说,这是她之前自己身体不好,还无偿献血3000多毫升的福报。病魔夺她了我的嗓音,却夺不走她对孩子的爱,她还依然可以继续她热爱的事业,在她看来,这不是命运多舛,而是人生何其幸运!一路走来,要感恩的人有很多,感谢领导、同事、学生和她的丈夫一直以来的守望相助,感恩组织的信任和肯定,给予我机会,给予我最珍视的人民教师的身份和责任担当。2011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今年刚好

  年党龄。中国百年华诞,她把对祖国、对党的热爱编织进这幅庆祝建党百年标志的作品,寄托她对伟大祖国的感恩和祝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她在香樟树下度过了最美的青春年华。虽芳华不在,却初心不改;明年8月她就退休啦,教师生涯即将划上句号,却并不意味着教育故事的终点,她将倍加珍惜,坚守最后一班岗。山区孩子需要优质教育资源,武隆教育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她只是无数个平凡奋斗者中的沧海一粟,她相信,只要各行各业千千万万个平凡的你我以坚守梦想为半径,画出最大同心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站内信联系
浏览手机站